Thomas Ruff
Jpeg bi01, 2007
圖片來源:
http://www.shanelavalette.com/journal/2007/06/25/bernd-becher-influential-photographer-dies-at-75/
Bernd and Hilla Becher
Water Towers, 1980
圖片來源:
http://www.shanelavalette.com/journal/2007/06/25/bernd-becher-influential-photographer-dies-at-75/
今天下午帶著感冒和鼻水跑去巴黎市現代美術館,就是為了這個展覽
Objectivités, la photographie à Düsseldorf
客觀性, 當代攝影在德國杜塞道夫
http://www.paris.fr/portail/Culture/Portal.lut?page_id=6450&document_type_id=2&document_id=56425&portlet_id=15515
舉著兩個藝術家的原因是,Thomas Ruff (以下簡稱 T )的這系列作品是用像素化的方式質疑攝影,然後Bernd and Hilla Becher(以下簡稱 BH )是用攝影的方式呈現所關注的議題。所以這些都是跟我的參考藝術家,我要寫的不是研究論文,只是以我的創作觀點來尋找他們的作品和我的作品之間的關聯。
T的像素化在提問事件的真實性,還有對於攝影/影像本身的概念。
對我來說,像素化提出了兩件事情:電腦處理的後製,還有觀眾觀看距離的變化。
我覺得在T的這系列作品上面,他利用者兩個特點,來告訴觀眾,遠看的影像彷彿具體真實,但是近看就是一堆馬賽克的像素,那真實的影像還有事件曾經發生過嗎?還是是透過電腦修改?
那為什麼這樣的影像要進入電腦呢?像素化之後的攝影還是攝影本身嗎?
另外,那些經由電腦計算過的像素色彩或是灰階漸層,非攝影師能夠控制的範圍,在攝影裡具有什麼意義?
而BH的作品,提出了一種工業化下的風景,工廠建築物的相似,時常用一種肖像的方式紀錄每個水塔或是工廠的一部分。
就理念來說,BH的作品有一部分也是我的創作方向,就是全球化下的當代風景。
對我來說,工業化之後,工廠還有其模組的設立,統一製造統一規格,讓風景的差異性逐漸縮小,時常旅行到某個地方,就會看見類似的工廠煙囪,運輸線,水塔,水泥色的倉庫。
BH用黑白攝影的方式紀錄他們在每次旅行中所看到的工廠,還有其附屬建築,攝影對他們來說是個媒介,紀錄性的性質大於對攝影本身的探討除了上述特點,照片本身的質感非常好,甚至可以說已經超越了紀錄性質的照片,也因此我會用肖像的字眼來形容這些攝影(當然還涉及到了相紙直立式的形式,以及構圖),然而肖像的本質也在於紀錄、訴說肖像裡的人,所以有趣的是會馬上聯想到繪畫裡的肖像歷史,一直到攝影裡的肖像。
我在這個展覽中一直在思考什麼是攝影,攝影在藝術裡面是怎樣的提問以及被提問。延伸到我的創作範圍,我做的攝影是由繪畫的觀念出發,和攝影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,最重要的是,在呈現的時候它的姿態該是什麼?
補充 竹同學 給我的一些當代攝影要點
1 documentation
紀錄
2 fiction
杜撰
3 neutre ... notion froide...
中性... 冷概念
4 l'intimité
私人(或是翻譯成親密)
留言列表